中原文化

中原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路径探究

时间:2022-11-21 22:59:09 作者: Kim

“鼎”文化.pdf

中原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路径探究 

作者:胡艳珍 李心怡 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10期

1111.png

2222.jpg

3333.png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优秀文化的聚集地,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各路文化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无论是伏羲炎黄文化,还是殷商文化,抑或是繁荣的唐宋文化,都是中原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

        广义的中原文化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及邻近的安徽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陕西省东部、山东省西部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而狭义的中原文化是指河南地区的文化,因为中原的核心区域为河南,河南地区是鼎文化的发祥地。

        在新石器和夏朝时期,中原地区鼎的纹样变化较为单一,大多为弦纹、乳钉纹、卷云纹、圆饼形纹、网格纹、等纹样,而在商朝之后鼎的纹样变化逐渐丰富起来,这除了和当时技艺的进步有关,还和当时鼎由日常实用工具向象征王权的礼器的转变等政治因素有关。夏至商周时期的兽面纹(如图1),其标志性的特征是凸显一对炯炯有神的、具有威慑力的巨大眼睛。面目狰狞,双目瞪大,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

        中原地区的鼎大多为铜鼎、圆鼎和鬲鼎,不同器型的鼎的数量也不尽相同,流传最广和现存数量最多的当属圆鼎。这跟鼎的制造工艺有很大关系,方鼎的工艺极其复杂,所以现存的数量较少,如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岗武官村出土的后母戊鼎(如图2)。

        河南博物院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14万件,大多来自于20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河南博物院跟鼎有关的藏品,种类繁多,器型丰富,纹样众多,其中更是不乏许多年代久远且历史意义重大的珍贵藏品。比如杜岭方鼎(如图3),1974出土于郑州杜岭张寨前街,鼎体巨大,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造型浑厚庄重,它是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若将河南博物院中馆藏的鼎的出现划分为原始、早、中、晚四个时期的话,在原始时期,是以新石器时期的陶制鼎为主要代表。早期是夏代,以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文物为代表,在此期间鼎的种类和作用还比较单一。中期的是商代。商代主要以河南郑州的二里岗文化为代表,与夏代不同,商代时期的鼎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型丰富。晚期是指周至秦汉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器的工艺已经十分精湛,鼎的铸造工艺开始出现了失蜡法、分铸法等新型工艺。

        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公元前21—前17世纪,从出土的青铜文物可以看出,偃师二里头不仅是夏朝的都城所在,更是中原地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无论哪个时期,河南地区的“鼎文化”对于整个鼎的文化历史的发展始终是贯穿的,并且是以引领者的地位存在的,因此,对于鼎以及青铜的研究必然无法避开“河南”这一地域性极强的地区,而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更是集中原鼎文化之精魄。


焦点新闻
Links友情链接: